医用红外热成像在疼痛评定标准中的进展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疼痛评定标准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光· 931 · 学成像 Optical Imaging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疼痛评定标准中的应用进展
方镇洙 舒 帆 袁绍忠 杨 荣 张 浩 综述 武 凌 审校
【关键词】疼痛;谱学,近红外线;评定标准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441.1;R445.7
疼痛虽然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其相对应的组织或器官一般都会出现炎症(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局部会产生热态(热场)的变化,只是由于以往缺少相应的疼痛检测技术,临床医师难以了解与掌控疼痛及其疗效判断。目前先进的红外设备温度分辨率已达到0.05 ~ 0.08℃,对组织器官的热态变化检测非常敏感,这为临床开展疼痛研究和诊疗工作提供了新的影像技术手段, 且该技术为非接触性、低耗能、无辐射、无损伤、**有效,便于信息储存,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和值得推广的新技术。本文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定运动系统疼痛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医用红外热成像在疼痛评定标准中的进展)
1 体热医学历史(医用红外热成像在疼痛评定标准中的进展)
人体皮肤表面布满丰富的神经、血管末梢,自主神经通过调节皮下血管流量维持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如果人体有某些病理、生理变化,往往出现体表温度的变化。历代诸多学者关注人体局灶皮肤温度变化,特别是人体不对称性温度改变。公元前400 年稀腊Hippocrates 已掌握了人体体表温度分布规律,在体表涂抹薄层黏土,优先干燥部位提示病灶位置,这就是体热诊断技术的创始[1]。此后,更**的体温测试仪器陆续问世,1592 年,Galileo 开始发明Thermoscope,后来Jean Rey(1630)、Roemer(1702)、Fahrenheit(1714)、Celsius(1742)等发明创造了各种温度测试仪器[2]。临床医学用体温计于1871 年由Wunderlich 首先发明[3]。与此同时,William Herschel 于1800 年发现了红外线,40 年后,他的儿子John G. Herschel 研究了红外线处理方法,并且命名为红外热图[2,3]。关于红外线应用技术从**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广泛应用,Leo Massopurt 于1948 年开始临床使用接触人体的红外热成像技术[4]。1956 年,Lawson 依据1929 年Czerny开发研制的Evaporograph 观察了乳腺癌组织高温度成像[5]。*初皮肤温度测试采用不同金属的Thermocoupling 或者用油的Evaporograph,后来采用便宜又灵敏的液晶近红外检查技术[3,4]。该液晶接触式近红外测试仪根据温度变化呈现色彩改变,但因为接触人体皮肤使人们产生不快感,之后又出现超薄布面式近红外仪。Duensing 于1973 年**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神经肌肉**;1982 年,Pochaczevsky 和Wexler **采用近红外液晶热成像装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1.12.016的神经根性热成像现象[4~6]。1985 年,Mills 针对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了单纯彩色热图比较构图基础,对上、下肢划分具体部位,测试了更加客观的温度差异[3,6]。然而,液晶体热检查温度色彩变化变性因素多,特别是体表凹凸部位及广面积体热测试较困难。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及电子理工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红外热成像诊断系统已得到成功开发。再不必经人体接触,可以自然姿态进行检测,而且也可以测定人体病灶细微的温度变化[2,5,6]。
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医用红外热成像在疼痛评定标准中的进展)
红外热成像诊断原理是检测人体皮肤表面自然放出的极微量红外线,以彩**像显示的方法利用电子计算机检查人体疼痛部位及其他**部位细微的温度变化。即对受刺激的感觉神经纤维有无疼痛做出客观视觉评价、测定的有效诊断方法[2,7]。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正在持续发展,目前主要用于评估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神经系统**、静脉瘤及深部血栓症等血管**、肌腱膜疼痛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骨骼**以及运动损伤、乳腺癌等肿瘤早期诊断及相关多种疼痛综合征及皮肤病的诊断[2,7,8]。值得一提的是,近来国外有关法医学问题,鉴别真伪疼痛方面应用急剧增多,在案件侦破及量刑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9]。在口腔科、耳鼻喉科及预防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也在探索中[10]。此外,*近我国中医学术界也在积极研究红外热成像中医学诊断技术,重整中医基础理论“寒热”概念及“经络”、“经穴”的客观化,针灸及****前后经过比较分析,在协助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研究,协助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1,12]。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不同于检查人体解剖结构的CT 或者MRI 等影像学装备,检查不是采用放射线而是检测人体自然放出的波长8 ~ 12μm 的红外线,所以具有非侵袭、**、可反复检测的优点,同时对其他临床检查方法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作用。
3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主要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在疼痛评定标准中的进展)
目前上述红外热成像技术使客观诊断疼痛及相关综合征成为可能, 并且可以对各种****前后进行比较。越来越【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九医院骨科 浙江宁波 315000
【通讯作者】武 凌 E-mail: wuling198544@163.com
【基金支持或者利益申明】 2011 年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成果
转化计划(编号:10411968000)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光学成像 Optical Imaging · 932 · of Medical Imaging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应用该技术对**的**过程及**状况
应用领域**脊柱及周围神经系统**急 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自主神经损伤、多汗症、腕管综合征等心、脑血管**脑 梗死及症候群、深部静脉**、静脉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症(Raynaud's)、血管系统炎症性**等骨骼肌**骨 骼肌肉筋膜疼痛症候群、感觉神经异常症、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韧带痉挛、扭伤及挫伤等耳鼻喉、口腔**副鼻窦炎、下颌关节炎等
泌尿生殖系**睾丸静脉瘤、脊髓神经损伤性性功能减退等肿瘤乳腺癌早期检查、甲状腺**等皮肤病**、疱疹、湿疹、过敏性皮肤炎、皮肤移植术后效果判定等
表1 红外热成像诊断检查主要应用
4 红外热成像诊断标准(医用红外热成像在疼痛评定标准中的进展)
4.1 关于体表温度分布的正常数值 体表温度的正常数值在红外热成像诊断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体体温随着不同的解剖部位、病理生理变化、环境影响而变化,目前临床实际应用中很难获得绝度的**数值。这是红外热成像诊断的*大问题之一。外部影响环节主要有热对流、热放射和热蒸发[14]。
4.2 诊断方法[9,15]
4.2.1 左右对比 是测试人体左右对称部位健侧与患侧温差的比较对照的方法。目前这种方法能克服大部分来自外界的影响因素,是在诊断方面*多采用的方法。
4.2.2 体表热型(thermatome) 血管性热型(angiologicthermatome):皮肤局部表面温度直接与皮下血流有关,当局部出现动脉、静脉血流异常时可出现局部异常热型;神经性热型(dermatomal thermatome):肢体皮肤规律带状分布着脊髓锥体束周围神经,当脊髓受损时,通过自主神经反射,调整相应肢体皮下小血管,这时出现局部皮肤温度改变;肌肉性热型(myotomal thermatome):神经性热型往往伴肌肉性热进行量化[2,10,13](表1)。型,运动损伤方面局部肌肉急、慢性损伤出现局灶性热图变化;代谢性热型(metabolic thermatome):局部组织代谢相关的炎症、肿瘤等出现的高温热图。乳腺肿瘤比较表浅,所以容易早期出现局灶性代谢性热图。
4.2.3 其他诊断方法 以往检测是在人体与环境保持所谓稳定均衡条件下进行的,但很难维持或排除人体全身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患者食物情况、检测中的声音、光线刺激等,均无法控制,于是近期出现了各种检测手段。负荷病态生理检测方法:局部或全身增加负荷,改变外环境,如双手放入冷水或热水观察温度变化;动态系列热像检测方法:观察动态热像变化,如服药后通过体热变化观察药效变化等。
5 运动系统热像判读(医用红外热成像在疼痛评定标准中的进展)
5.1 检查对象 人体骨关节、肌肉、周围神经等运动系统损伤及**时出现酸胀、麻木,甚至疼痛时均可行红外热像检查。如骨关节**:肩、髋、膝骨性关节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周围神经**:末梢神经炎、偏瘫、四肢骨筋膜软组织损伤及炎症等综合征(图1)[16]。图1 正常人与颈肩痛患者红外热像图比较。A.正常人热像图;B.急性颈肩痛热像图;C.左肩慢性肩周炎热像图A B C中国医学影像学杂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光· 933 · 学成像 Optical Imaging
5.2 热像判读方法 获得准确的评估运动系统热像,不仅要掌握运动系统各种热图特性,而且要熟悉相关运动系统**的发病机制,因为热图判读需要与临床症状以及其他影像诊断相结合,就能得出准确的功能性和结构性诊断。判读注意事项:首先整体观察热图,然后根据临床体征对可疑部位仔细检查;四肢左右对称性热图比较,本法判读运动系**热图非常有意义;观察局灶性高温或低温区比观察正常体温更重要;如发现左右不对称热型,应测算温差
(ΔT)。检测时充分考虑局部解剖学分布特点,判读时注意文献 ΔT 意义
Hwang[19] 1℃↑ 58 名健康成年人左右侧肢体温差比较
Gratt[20] 1℃↑ 液晶近红外温差ΔT > 1℃为非正常
Feldman[21] 0.3℃↑ 下肢ΔT > 0.3℃而上肢ΔT > 1℃时临床有意义
Pochaczevsky[22] 0.3℃↑ ΔT > 0.6℃时有临床意义
Uematsu[23] 0.3℃↑ ΔT > 0.3℃时有临床意义
Oh[24] 0.5℃↑ ΔT > 0.5 时有临床意义
王红星[14]、方镇洙[25] 0.5 ~ 0.7℃ ΔT > 0.5 ~ 0.7℃时有临床意义
询问**性神经肌肉障碍病史。
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指出,两侧体热不对称分布是红外热成像诊断判读时的关键因素[17]。根据正常生理反应,人体温度通过脊髓神经**双侧肢体对称性调节体热分布。一般情况下,左右体部温度差平均在0.3℃以内[17,18]。然而体热分布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时,临床上认为是病症的表现。关于各种**的不同温度差变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2)。表2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意义温差说明红外热成像热图所显示的并非局部的**分布温度值,而是显示即时左右部位相对温度差。此外,随着检查时间的变化,局部温度**值改变并不能代表异常征象;而且ΔT变化不是简单的疼痛现象表现,而是特征性疼痛综合征现象,提示机体相关病理生理变化。笔者认为,热图判读原则上应当是当日即时左右对比热图分布变化,才具有重要意义。
6 红外热成像技术展望
现代红外影像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 属功能性影像技术, 它与传统的红外影像技术有着本质的认识区别和技术飞跃, 也不同于B 超、CT、MRI 等结构性影像技术,具有动态性特点,定位定量检测有待于继续开发,还没有达到其发展规模和成熟度,因此其临床应用尚需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有必要抓住本研究运动系统主要疼痛性**建立评估标准。存在的风险与主要问题是热态差值测量的稳定性有待深入研究,在建立评估标准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和升级数字红外影像技术的软件分析系统, 保证定位定量测定的稳定性与建立标准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Ring F, Jung A, Zuber J.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fraredthermography in medicine. Acta Bio-Optika et InformaticaMedica, 2009, 15(1): 28-30.
[2] Pauling JD, McHugh NJ. Does incorporation of a coldchallenge provide additional diagnostic information inthermographic assessment of Raynaud’s phenomenon?Thermology International, 2010, 20(3): 87-92.
[3] Nielsen SP, Mercer JB. Dynamic thermography in vascularfinger disease: a methodological study of arteriovenousanastomoses. Thermology International, 2010, 20(3): 93-99.
[4] Simpson RC, McEvoy HC, Machin G, et al. In field-of-viewthermal image calibr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thermography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2008,29(3): 1123-1130.
[5] Ammer K.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Raynaud's phenomenon.Comparison by gender, age class and finger involvement.Thermology international. 2010, 20(3): 100-109.
[6] Katz LM, Nauriyal V, Nagaraj S, et al. Infrared imagingof trauma patients for detection of acute compartmentsyndrome of the leg. Crit Care Med, 2008, 36(6): 1756-1761.
[7] Howell KJ, Smith RE. Guidelines for specifying and testinga thermal camera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ThermologyInternational, 2009, 19(1): 5-14.
[8] Kim YC, Bahk JH, Lee SC, et al. Infrared thermographicimag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successful block of lumbarsympathetic ganglion. Yonsei Med J, 2003, 44(1): 119-124.
[9] Lee CH, Hyun JK, Lee SJ, et al.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between digital infrared thermography imaging and threephasebone scintigraphy in the post-hemiplegic complexregional pain syndrome. J Korean Acad Rehabil Med, 2006,30(2): 122-127.[10] Bun HR, Kim DH, Hwang MR, et al. Vascular thoracic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光学成像 Optical Imaging · 934 · of Medical Imagingoutlet syndrome with arterial occlusion: a case report. J
Korean Acad Rehabil Med, 2007, 31(2): 257-260.
[11] 丁轶文, 丁光宏. 红外辐射光谱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针刺研究, 2006, 31(4): 252-255.
[12] 马惠敏, 张栋, 李顺月, 等. 正常人体背部温度分布及红外热像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6, 10(4):238-241.
[13] Park DS, Nam HS, Jung HO, et al. Usefulness of infraredthermography in diagnosis of unilateral carpal tunnelsyndrome. J Korean Acad Rehabil Med, 2009, 4(33):448-452.
[14] 王红星, 孟殿怀, 励建安. 健康青年男性脊柱区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10):687-689.
[15] Arora N, Martins D, Ruggerio D, et al. Effectiveness ofa noninvasive digital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systemin the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Am J Surg, 2008,196(4):523-526.
[16] 罗芸, 薛毅珑, 高宇红, 等. 急、慢性颈肩痛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8, 17(6):431-433, 453.
[17] Park JY, Hyun JK, Seo JB. Th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infrared thermographic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shoulderimpingement syndrome.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7,16(5): 548-554.[18] Merla A, Romani GL. Functional infrared imaging inmedicine: a quantitative diagnostic approach. Proceedingsof the 28th IEEE EMBS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ew York: USA, 2006, 224-227.
[19] Hwang JH, Ahn SH, Kim KS, et 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at Hap-Kok(LI4) on the thermal changes of Hap -ok areaand oral surface in man. J.Kor.AM-Meridian & PointologySoc, 2000, 17(2): 13-24.
[20] Gratt BM, Sickles EA, Wexler CE. Thermographiccharacterization of osteoarthr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joint. J Orofac Pain, 1993, 7(4): 345-353.
[21] Feldman F, Nickoloff EL. Normal thermographic standardsfor the cervical spine and upper extremities. SkeletalRadiol, 1984, 12(4): 235-249.
[22] Pochaczevsky R, Wexler CE, Meyers PH, et al. Liquidcrystal thermography of the spine and extremities. Its valuein the diagnosis of spinal root syndromes. J Neurosurg,1982, 56(3): 386-395.
[23] Uematsu S, Edwin DH, Jankel WR, et al. Quantificationof thermal asymmetry. Part 1: Normal values andreproducibility. J Neurosurg, 1988, 69(4): 552-555.
[24] Oh JH, Shin SH, Lee SC, et al. Usefulness of digital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in evaluating the efficacyof epidural block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lumbarradiculopathy. J Korean Acad Rehabil Med, 2008, 32(2):89-94.
[25] 方镇洙, 柳硕柱. 远红外热像仪检测胶原酶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中国骨伤, 2007, 20(增刊):34-36.
【收稿日期】2011-05-05 【修回日期】2011-09-09
(责任编辑 于晓红)
《胸部CT 与MRI 诊断学》(主编:蔡祖龙,高元桂 ;ISBN :978-7-80194-575-1;精装,出版日期:
2005 年9 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 章,内容包括CT 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胸部CT 和MRI 解剖、胸部病变的CT 和MRI 基本征象以及胸
部各种**的CT 与MRI 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胸部弥漫性**的病理、
临床表现、CT 和MRI 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实用
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